想让孩子培养自律的习惯,需要爸爸妈妈长期的努力。
从这4件事开始激起孩子内在动力,久而久之,孩子必然会更出色。
让孩子自觉学习,是一件非常费神的事情,离开了大人的监督,不少孩子就像脱了缰的野马,自觉性变得特别差。当看到其他人家孩子学习成绩好,自觉又上进时,大家不禁非常纳闷:为何自己家里孩子天天又催又管,成绩还老上不去,其他人家孩子如何就那样省心呢?
想要在孩子学习问题上,少操点心,爸爸妈妈可以从下面这四件事入手。
01
早期看重习惯的培养是孩子自律的重点培养孩子的自律,其本质就是培养习惯。
要了解,越小的孩子,习惯最具可塑性。
所以孩子刚刚开启学生生涯的那几年,大人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,这个阶段,亲子间难免有矛盾,父母也无法避免要花些精力去引导孩子。
一旦孩子培养了好的学习态度,自主学习也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大家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,小学三年级前,爸爸妈妈有必要去陪写作业。
陪写不是面对面教孩子写,而是帮孩子培养高效学习习惯,譬如先写作业再玩、正确的念书写字姿势、自主预习、独立考虑、整理错题集、坚持课外阅读等等。
假如把成绩比作是大厦,这类好的习惯就像是结实的地基,地基打好了,才能造出好的大楼。
在大家身边,有不少孩子,年级越高,爸爸妈妈对他们学习自觉性的担忧反倒日渐没了,这不是由于孩子们长大自然懂事,而是孩子的学习态度非常不错,爸爸妈妈能做的事情也变少了。
培养孩子的习惯,要让孩子意识到:好习惯会创造自由。
譬如:
遵守了母亲规定的时间,准时放手手机,那样明天就还能接着玩; 快快做事,不磨蹭,会有更多的时间去玩耍; 当孩子的行为往好习惯上挨近时,大家要给予心理层面的鼓励:“今天不需要母亲提醒,就完成作业了!”孩子做完事情得到积极的反馈越多,越是能强化这一行为。
当孩子发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,他的内心也获得了自信。
02
在学业上,了解“课题离别”
在阿德勒的心理学中,有课题离别这一看法,简单来讲,就是大家可以区别什么是我们的课题,什么是别人的课题。
学习,说白了,一直是孩子的课题。
而父母的课题是激起出孩子的自主性,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,而不是过分负责,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生活,让孩子产生了依靠不说,还破坏了亲子关系。
有如此一则故事,教育家陶行知一次在大学演讲,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和一把米。
他按住公鸡的头,掰开嘴,大公鸡拼命挣扎,就是不愿吃米。
陶先生松开手,自己后退几步,大公鸡就开始自己吃起米来。
陶先生说:
“教育就像喂鸡一样。强迫学生去学习,把常识硬灌输给他们,学生是不情愿的。即便学,也是食而不化。
但,假如让学生自由地学习,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,那成效肯定好得多!”
放在家庭教育里,这个道理一样适用,爸爸妈妈干涉、逼迫得越多,孩子反而越被动、越差劲。
不少父母天天一遍又一遍地催孩子学习,做什么课外作业,做完了又仔细地帮他检查,最后连第二天上学书包都帮他整理好。
孩子习惯了被爸爸妈妈推着走,从来没真的地形成“自律”,全是“他律”。
信赖是孩子主动、独立学习的第一步。
学习是非常私人的事情,伴随孩子的成长,爸爸妈妈应该逐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,相信并鼓励孩子把学习这件事做好。
03
日常,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不少孩子,在学习上遭到的挫折和重压太多,学得慢、学不完、学不进来……回到家,在爸爸妈妈这里又感受了各种贬低和嘲讽。
孩子愈加焦虑,也越来没自信,在学习上表现得十分被动。
其实,孩子越是在学习上有困难,爸爸妈妈越是要费心思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。
由于着急而一味地批评孩子,反将孩子的心越推越远。
如何做呢?
第一,多给孩子积极暗示。
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里选了18个学生,并对他们说:“你们将来最有进步前途”。
一段时间后,他发现这类被选出来的学生果然在各方面都进步非常大,表现很出色。
这就是著名的“罗森塔尔效应”。
日常,大家也应该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,让孩子产生“我能行”的好感觉。
你的积极期待,对孩子会是一种巨大的激励,就算是一个赞赏的微笑、一句真诚的鼓励。
第二,多和孩子聊天谈心,拉近你们之间的关系。
史蒂芬·柯维在《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》中写道:“爱的主要法则共有三个:接纳而不是厌弃,理解而不是评判,参与而不是控制。”
在孩子的学习的道路上, 父母要时常主动实践这类法则,你们之间时常有爱在流动,你就能随时随地帮助他。
最后,多元化地去概念你的孩子。
在不少家庭,由于学习,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如履薄冰。
孩子书念不好,立马被贴上各种各样的负面标签,孩子在家里体验不到任何收获感和价值感,早早地就产生了自我舍弃的念头。
如此的孩子想要进步源于律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正如《少有人走的路》一书中写道:
“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是自律的基础,由于当一个人感觉自己非常有价值时,就会采取所有必要的手段来照顾自己。”
多发现孩子的亮点,帮助他确认我们的价值,最后就算孩子暂时学不好,他的内心一直是富足的、自信的,愈加有勇气挑战困难。
04
打造好的家庭学习环境
自觉学习的孩子背后总是也站着自律的父母。
有些爸爸妈妈对孩子抱着殷切期望,期望孩子长大出人头地,但自己从不做榜样,也不给孩子打造高效学习环境,在家玩手机、打牌一样不落,偶尔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,就会对孩子说:
“我这辈子就如此了,你别学我!”
但孩子如何可能不受你影响呢?
有如此两位母亲,一位母亲特别爱追剧,一家人吃饭的时候电视机都是开着的,5、6岁的孩子天天跟着一块看,甚至会模仿电视里的大人说话;
另外一位母亲,喜欢念书,有了女儿之后,也给孩子买了不少国内外的绘本,在她们家,常常能看到母女两个一人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,上小学的时候,女儿已经读了一百多本童书了。
两个母亲,呈现出两个家庭完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,将来什么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更大一点呢?
答案显而易见。
出色的孩子身上的不少品质几乎都可以在爸爸妈妈身上找到影子,而懒散孩子的不少问题也能在家庭里找到根源。
成绩出色的孩子,父母不肯定多出色,但父母至少会管住自己,向孩子示范好的生活习惯,那些不好的习惯,爸爸妈妈也尽可能离得远远的,教育孩子时看上去更有说服力。
爸爸妈妈以身作则的自律,就是效果最好的教育。
(图文来自互联网,侵权删)